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两新党务工作者协会  ->  专题荟萃  ->  清风文苑  -> 正文

《城南旧事》里的“成长法则”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8日

  01

  家里的茶几上,一本《城南旧事》躺了很久。那是女儿的课外读物,却不曾见她动过。

  我问女儿,为什么不看这书?

  女儿回答,你怎么知道我没看过?

  “那你把内容讲给我听听。”我说。

  以为女儿没辙,会乖乖讲给我听,或者老实承认没有看过。

  不料女儿来了一招,“你都没看过,怎么知道我讲得对不对呢?”

  这倒是将了我一军。

  为了验证女儿是否看过这书,我决定自己亲自读一遍。于是利用周末的半天时间看完这本书,感觉确实值得一读。

  02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主人公“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该书的故事情节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大朋友”。秀贞曾与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有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于是变成人们所说的“疯子”。英子对秀贞的遭遇非常同情,答应帮她寻找小桂子。英子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小伙伴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认定她就是小桂子,急忙带她去见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着她去找寻生父。不料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丧命于车轮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英子的父母为让她忘掉过去的事情,忘掉秀贞和小桂子,带着一家人迁居到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警察顺藤摸瓜,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有些暧昧,英子开动小脑筋,把兰姨娘介绍给借住她家的德先叔。最终,德先叔与兰姨娘相爱,一起乘马车走了,以此断了爸爸对兰姨娘的念头。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小学毕业那年,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这样的离别,使英子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有些章节反复读了好几遍,仍觉意犹未尽。不得不说,我被作者精彩的描写吸引了。

  03

  仔细想来,该书打动我的,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娓娓道来的叙述引人入胜。作者没有太多的铺陈,直接落笔,按时间的先后展开叙述,让人物命运的演进牵动读者,让人觉得不读不快。

  二是别具一格的结构耳目一新。在我有限的小说阅读中,感觉大多是一部小说一个“故事”,书中只有一个主角,众多人物围绕主角存在。而该书却由多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人物主角也各异,如惠安馆的“疯子”秀贞,迁居新帘子胡同后在荒地里结识的厚嘴唇年轻人,随后来到她们家的兰姨娘等。这些“故事”分别讲述,不在书中交织出现。讲完几个“故事”,全书自然结束。这样“简单”的结构,的确颇为新鲜。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三是与众不同的“成长”方式耐人寻味。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子女计,通常管束孩子,让他们只能接触什么样的人,不能接触什么样的人,最有名的可能要算那个传之久远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该书主人公英子的父母也一样,不让她接触这,不让接触那。但她还是偷偷地跑去和“疯子”玩,帮这个“疯子”找到了失散六年的女儿小桂子,并拿出了自己的手表、家里的金镯子,支持“疯子”母女去寻找孩子的生父。为逃避这个“是非之地”,让孩子开始新的生活,一家人迁居新帘子胡同后,英子又背着父母,结识了她自己也分不清是好人或坏人的厚嘴唇年轻人……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叛逆”中,英子的善良天性得以释放,并不断升华,茁壮成长。爸爸去世的那年,她小学毕业,成为自己向往的优秀学生,代表全体同学在毕业典礼上发了言。而在台下如潮的掌声中,独不见爸爸的踪影。“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这样的描述,意味深长。

  04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十三岁的女儿正在外地参加一项谓之“成长动力”的夏令营活动,这项活动的主题是教育孩子树立自信,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是做父母者所乐见的。

  我不打算再追问女儿是否真看了这本书,内容是什么,除非她自己主动说起,并乐意分

  我想的是,或许女儿有如英子一般的精神世界,已经或者正在找到自己的“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