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两新党务工作者协会  ->  专题荟萃  ->  清风文苑  -> 正文

难舍“会计公”

来源:正泰集团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30日

  惊悉“会计公”辞世,我正坐在从温州开往杭州的动车上。因老人家淡出公司事务良久,加之我的工作地点变动,我们已多年未有联系,以致连他去世这样的事,我得到的也是“迟来的消息”。

  一

  “会计公”本名吴德铨,温州乐清人。“铨”在乐清话中与普通话“川”近音,所以很长时间里,我一直把他的名字误写为“吴德川”。

  他到正泰集团之前,曾在乐清县(1993年撤县建市)农资公司、县供销社、副食品公司等单位从事会计工作三十多年。58岁那年,他在乐清县生产资料公司党支部书记任上退居二线。南存辉登门邀请他加盟创办不久的“乐清县求精开关厂”(正泰集团前身),担任财务经理,使他成为正泰集团创业史上第一个真资格的财会人员。

  按温州习俗,对年龄大的老人家,男的一般尊称“阿公”,女的尊称“阿婆”。正泰集团最初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多是来自当地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退休的“阿公”级人物,吴德铨是其中之一。他德高望重,又是会计工作的一把好手,常被称为“会计公”。那可不是戏称,而是公司老板和员工对其能力和品行的由衷认可。

  二

  个子不高,却很精神。做事严谨,平易近人。说不准普通话,但他会一字一顿让你听清。这是“会计公”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由于习惯的原因,有些意思,他一时想不起普通话怎么表达,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句乐清话,意识到对方听不懂,他又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翻译”出来。从他那里,我知道了我的名字用乐清话怎么读。从他那里,我了解了正泰集团初创时期的一些情况。在他70岁那年,也就是他进入正泰集团12年的时候。或许是秋天,或许是夏秋之交的某个日子,我第一次有机会和“会计公”坐在一起,面对面听他讲述了一段并不久远的故事。

  “我刚进厂时,连同老板在内只有八个人。三个老板一般不在厂里吃饭,我们五个人就靠一口电饭锅,吃住都在厂里。后来,职工人数增加到十多人,厂里添置了一口电饭锅。到了1988年,人员发展到三十多人,电饭锅则增加到三个。1990年左右,人员增加到一百多,几口电饭锅不顶事了,于是办起了简易的职工食堂。”他这么描述正泰集团创业初期的变化。

  问他在正泰集团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他说得很干脆:一是重视质量,二是以礼待人。

  “刚开始,我每个月的工资210元,一般员工七八十到一百多元,老板们的工资也不高。为了扩大再生产,尤其是为了建试验站、申领生产许可证等,几位老板好几年都没有领工资。难能可贵的是,为了抓质量,南董专门从上海请来了王中江、宋佩良,蒋基兴等几位工程师。几位老人回家颐养天年后,南董每次去上海,都要去看望他们。公司举行创业十周年庆祝大会的时候,还专门把他们请来,坐主席台,戴大红花……" “会计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我把那次采访的内容写成一篇《看着正泰“长大”的人》。如今看来,这个题目还很确切。他扎根正泰集团十多年,还曾在正泰集团的生活区买了房子。即使“退养”回家后,他还是会经常到公司走走。从58岁加盟正泰集团到90岁离开人世,生命的三分之一与正泰集团紧密相连。说他是“看着正泰长大的人”,再合适不过。

  三

  在正泰集团的股东群体中,有许多传奇故事,“会计公”也一样。

  如前所说,“会计公”进入正泰集团的时候,每月工资210元,以后逐年增加。由于他还有原单位发给的一份退休工资,用钱并不那么紧张,看到公司发展缺资金,他主动提出不把工资领出来,而放在公司账上,需要的时候再支取。谁知老板更爽快:“我们让您成为股东,放在账上的工资就作为您的股本!”就这样,“会计公”总不领取工资,他的股本不断扩大,不知不觉竟成了正泰集团大股东之一。到2010年公司上市的时候,财富暴涨无数倍。这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

  可他并没沉醉在财富的狂喜中。他依然如故,穿着朴素,生活简单,对人友善,说话谦和,不显山,不露水。没有不良嗜好,平生最爱听广播,一架老式的收音机是他的“传家宝”。公司上市后,他最大的“排场”是自己开了几桌席,犒劳辛苦加班的工作人员。平时不抽烟、不喝酒,连“搓搓小麻将”的兴趣都没有,更不会开着名车招摇过市。走在人群中,谁也不会认为他是什么“大富翁”,而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阿公”。

  也许是因为他的低调,也许是因为在乐清这个地方,有钱人实在太多。我想挖掘“会计公”的一些故事,居然连非常熟悉他的人也只是一再夸他“务实,脾气好,关心下属,对人特别客气,从未见他发过火、红过脸”,却很难说出更多“与众不同”的细节来。

  在正泰集团法务部负责股东关系管理的郑海乐女士算是与“会计公”打交道较多的,她说她的最大感慨是,在乐清,很多有钱人不到闭眼的那一刻是舍不得把财富分出来的。到了不得不分的时候,也往往是分男不分女,或者多分男少分女,不一视同仁。可“会计公”不一样,他对财富看得很开,自己一生节俭,却在七八年前就对自己持有的股权做了妥善安排,子女们“一碗水端平”,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这个世界很喧闹,太多的人不甘寂寞。“会计公”身居闹市,却始终保持一份内心的安宁。如当地市花“月月红”,在喧闹中平静,在平静中绽放,在绽放中喜悦。

  四

  我急匆匆地赶回杭州,是要参与一项重要的接待任务。那是浙江省直属某机关的干部集体来访。正常情况下,南存辉肯定要亲自出面接待,这天却不在。有人问起来,我说他在乐清参加他中学母校的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参与接待的正泰集团副总裁周三荣补充:“正泰集团创业初期进厂的一位元老90高龄去世了,也在乐清,南董肯定要去看看的,他是个很懂得感恩的人。” 周先生所说的创业元老,就是“会计公”吴德铨。如今正泰集团人才辈出,会计水平今非昔比,“三下五除二”的时代一去不返,“会计公”们的使命也已结束。南存辉公务繁忙,他有一万个理由不去参加丧礼。而他去了。不光他去了,公司其他大老板们也从各地赶去了。此举便释放出非同寻常的意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会计公”走好……